Why Germany? (上)
申請學校的時候,這兩個問題:Why MBA? Why our program? 幾乎是每家學校必問的題目。這對舌燦蓮花的台灣大學生來說,並不是什麼難題,況且早有熱心的前輩幫準MBA們擬好了教戰手冊,再配合自己的背景與願景,很容易就可以把這兩個題目打槍。
但是,當問題變成Why Germany instead of the States?時,你可以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,而做出【適合自己】的選擇嗎?
其實很少人會面臨這個問題的,因為台灣的MBA以英語系國家(美、英)為主流,很少人會考慮到去德國拿一個才成立不到十年的科系的學位,甚至不知道德國有MBA。
在下我偏偏就遇到這個求學十字路口^^",去年申請學校的時候,原本只有投美國的MBA;可是在德國技術交流的老哥,卻傳回【到德國讀書也不錯】的建議,我才發現:原來路可以這樣走啊!於是開始蒐集相關資訊,並趕緊在期限前將申請資料送達。
只是,我也跟普羅大眾一樣,對德國的MBA實在很不熟,只得四處向認識與不認識的賢人打聽消息,幸好大家都很熱心提供了不少意見。如果你也剛好遇到這個難題,以下節錄的討論,或許可以幫你沈澱一些雜音,釐清一些思緒:
From limmat at Oikos
From tigerme at Oikos
From TotalEclipse at Oikos
From Paul_Huang at Oikos
From limmat at Oikos
From Paul_Huang at Oikos
From tigerme at Oikos
From leotheking at Oikos
From limmat at Oikos
From Paul_Huang at Oikos
但是,當問題變成Why Germany instead of the States?時,你可以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,而做出【適合自己】的選擇嗎?
其實很少人會面臨這個問題的,因為台灣的MBA以英語系國家(美、英)為主流,很少人會考慮到去德國拿一個才成立不到十年的科系的學位,甚至不知道德國有MBA。
在下我偏偏就遇到這個求學十字路口^^",去年申請學校的時候,原本只有投美國的MBA;可是在德國技術交流的老哥,卻傳回【到德國讀書也不錯】的建議,我才發現:原來路可以這樣走啊!於是開始蒐集相關資訊,並趕緊在期限前將申請資料送達。
只是,我也跟普羅大眾一樣,對德國的MBA實在很不熟,只得四處向認識與不認識的賢人打聽消息,幸好大家都很熱心提供了不少意見。如果你也剛好遇到這個難題,以下節錄的討論,或許可以幫你沈澱一些雜音,釐清一些思緒:
From limmat at Oikos
留美沒有足以憑藉的概念,留待他人,不談。
留德,“去德國就學德語”,這話旅行時好說。讀書的話,德國不少教授會說,你會德語後再來才對。
德式思考邏輯,說實在的,一年多是不夠學習的。因為,學校裡課業壓力會讓你只能花時間在翻書,一年多的時間,又只在學校這種特定環境裡,還是個英語課程的學校,還要“放假可以搭火車到其他國家亂跑”,這樣要理解德式思考邏輯,有些難度。
建議你三種思考:
想要在外商任管理職,那麼就德商而言,只一年多的德國經驗,不必多想,大陸人有多少在德國從大學讀起,紮實的德式思考和語言,能排上隊的沒見過幾個,如果你是德商會選誰?
就所言經濟花費上考量,(實在說來我覺得低估很多,除非你會在德國過那種真正大陸窮學生的生活,呵呵~~我沒見過這樣的台灣人),拋棄我們台灣人多少熟悉的美式想法,到德國體驗看看那種你完全陌生的生命衝擊,去德國是值得的。
德國的MBA“不是野雞大學”,最好你能夠找到有親身經驗的人,幫你證實這點;或是去教育部問清楚,是否被承認的學歷,德國的學制是和台灣非常不同的。
From tigerme at Oikos
柏林有台灣同學會組織, 我想他們應該有網站或論壇之類, 在網路上搜尋一下看看.From sonata at Oikos
至於生活費, 我沒住過柏林, 不知道柏林的物價如何.但初略估算一下, 房租應該250 -300 跑不掉,健康保險, 未滿 30 歲, TK 跟 AOK 應該都差不多, 算 60,電話+網路, 算 40 , 常打電話的話, 再往上加,交通費, 柏林的學生是否有學期票, 我不知道, 但如果沒有的話, 每個月的月票應該 100 跑不掉,然後伙食, 如果刻苦, 不吃中式料理, 早晚餐自理, 一個月約 100,這樣加起來約 600 多。
如果想到全德走透透, 買一張 BahnCard 50, 繳給 DB 200大洋, 從此作火車半價一年, 或心一橫, 丟3500大洋辦一張 Bahncard 100, 從此坐車不要錢. 計程車不在內...
求學德國沒啥特別, 就是用時間磨下去. 學校說一年半可以畢業, 不代表屆時一定能畢業. 那是理想.
我覺的tigerme講的很中肯,更是實在,在德國唸書真的是很"精實",再加上德國人那一板一眼的個性,有時不是可以那麼清鬆的拿到學位。如果再加上對自己跟生活品質還有要求的話,請好好考慮。
有時出國唸書的壓力不光是經濟,還有心理.由其像加洲這種風光明媚,天氣每天都好的像畫的地方,又要玩到又要唸到書,要那麼的面面具到,對我而言,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.至少我所看到的很多人,都不太能同時兼顧到那麼多方面.如果你真的要出去拿到學位學點東西,你可能要再仔細思考一下。
From TotalEclipse at Oikos
國內普片有種習慣,課業上、工作上遇到瓶頸,很多人會選擇出國念個學位。現在台灣 Master/MBA 滿街跑,找不到工作的也大有人在。沒有想過到底出國拿學位打算得到些什麼?
我姐跟我都是放洋的小孩,小時候也覺得在國外唸書,畢業回到亞洲一定很吃香。但是回國一看,哇,放洋的人多得是!還好我媽當初堅持,既然當初接受外國教育,就一定要在外國找的到工作、活的下去,才準回來。其實原因很簡單,能夠在國外累積工作經驗,對於回來求職有決定性的幫助。
生活上一般溝通我想半年就沒問題了,但是專業文書的撰寫方面,一年往往不夠。雖說國內留德人才比較少,但相對的,企業對德語人才需求也較少吧?不如先看看市場需要那種人?
如果有在大企業任職的前輩、學長,跟他們聊聊如何?也許是因為自己在北美長大,我還是認為國人若選擇第二語言,還是以英語為第一優先,第二順位再選擇其他工作上可能會碰到的語系。
此外,我也聽說過去德國念學位不見得可以順利畢業。畢業順利與否往往取決在教授給不給你畢業。
From Paul_Huang at Oikos
我發現我花了十年在收集拼圖的塊塊,後來就進步神速。可能是年歲,可能是經驗,也可能是玩世不恭,也可能是智商不足。反正我是到了大學才受到兩位同學的正面影響,文書方面的技巧才開始突飛猛進。要是在那個節骨眼兒就離開美國,我看可能更像半瓶水。當然,多數的人學習成效都比我好,所以可以立竿見影,在短期之內就可學成歸國。
From limmat at Oikos
tigerme 說:
求學德國沒啥特別, 就是用時間磨下去. 學校說一年半可以畢業, 不代表屆時一定能畢業. 那是理想.
sonata 說:
有時出國唸書的壓力不光是經濟,還有心理.
TotalEclipse 說:
此外,我也聽說過去德國念學位不見得可以順利畢業。
畢業順利與否往往取決在教授給不給你畢業。
這幾句話非常實在,應該多多想一下
我之前想得不多,所以到德國後衝擊很大。後來想太多,養成德式的思考邏輯,讓周遭很多人受不了。
讀書時,有個新來的台灣同學,大家很熱心的幫他。談話間,大家問他怎麼會來德國(因為通常有特別重要的原因,比方音樂印刷法律神學建築工業設計陶藝等等這些特別的學科,或是在台灣曾有特別敬重的留德的教授……等等這些淵源),他說到學專業知識外,還想“順便開始”學德文
這之後大家就知道他待不久的,而且也果然。
這些經驗有些時間了,也許現在不再適用,參考參考罷了。
From Paul_Huang at Oikos
最簡單的(也是膚淺的)就是汽車。德製汽車有許多多年不變的設計,與日/美系的設計相較之下,不會讓人驚艷,但是仔細想想,就是有它的道理。日/美係的就有許多讓我覺得莫名其妙的東西。我正在拍攝,到時候會貼上來。
我正在想的一個例子就是Volkswagen的T4與其他廠的麵包車。只有T4的地板在駕駛座後面高一層大概10cm。這個高度的差別不但增加車體的扭曲承受度,一來個緊急煞車的話,小孩的玩具不會衝到前面,卡在煞車板與油門下。
另外一個很危險的東西,就是汽車座椅的調整。大家都知道,一面開車一定不能一面調座椅,但是大家都還是一面調,一面開車。我所碰過的歐洲車(米國的R- class與ML-class超爛車除外)要是沒有電動椅的話,都是一個超大的轉輪,慢慢轉。美系與日系的就不是。一個扳手,一拉,不小心,或後頭有追撞的話,就一面倒。有許多件出人命就是這樣。
我的淺見是,所有的拼圖碎片都要有存在的意義。把個個拼圖都完美的設計好,再放在一起,不是像web page tiling一樣,理想化(畫),然後隨便切。
我爸在多年前留德,他說,美國容易學到太多有的沒的,是個容易讓人懶散的環境。要是自己毅力不夠的話,哪裡都一樣。但是在美國比較容易挑選沒有挑戰性的路子走。
From tigerme at Oikos
德國不會學到比美國多...特別是 MBA,美國在這方面還是領先的
當初我老闆也跟我說用英文就好, 結果講不到 10 句話, 德語就出籠了. 參考資料也冒出德文, 到最後英文消失了, 只剩德文..
From leotheking at Oikos
今天上課教授才提到,德國在學士之後好像就是博士,大多數人在德國拿到的學歷,似乎在那邊有點像"技師"或"技士",但是在台灣是被承認為碩士學歷的。
後話,他還說我們系上某個教授之前在那邊念了十三年還沒拿到博士,還有一個在那邊念到精神恍惚,後來在他決定回台的歡送會上跳樓。
From limmat at Oikos
甚至一些在台灣比較不被重視(我們這裡當然叫做承認)的學系,是否認做碩士都難說,也就是各憑本事去“溝通”。
我一個朋友大學畢業後到德國也順利畢業,證書被台灣認定等同大學,還好他先注意到,繼續念了一年特別課程(直譯作大師課程),這證書經過學校證明A=B=C,之間頗多週折,然後台灣就認作博士。
歡送會上跳樓的故事,沒經歷過,但感覺應該是真的。如果發生在我的同學間,一點也不會震驚。
去德國讀書,就好像用麥金塔,對於沒有電腦概念的朋友,我雖然愛麥金塔,卻一定會勸阻他不要只是被外表迷惑,外表那樣重要的話也還有SONY,寧可用暈倒;然而我清楚知道麥金塔的好處,也希望更多人用。
不要設想去德國後的其他事情,當作冒險隨遇而安,那麼就會很有意思。
德式思考,很難幾句話說清楚,單說給別人的感覺:
簡言之
負面說是台語的“軟土深掘”
正面說是“就事論事直接了當”
我的教授很有國際觀非常喜歡中國文化,他評價中國文化和德國文化的差別是:德國人先花長時間在思考然後義無反顧的執行;而中國人像蜜蜂一樣的勤勞行動,而沒有思考也不知往哪裡去,
然後在行動中也許會思考調整行動方向。不要說不還有大多數的中國人心底先是複雜思考的,那些人想的是人,而不是事,不在討論之列。
哪種方向好壞不用評論各擅勝場,不談遠處,單看這整串討論,從開始、停頓、各回應,就很能感覺出差別來。
From Paul_Huang at Oikos
說到隨遇而安,我想起十多年前,看看地圖後就開著車子到處跑。在漆黑的狀況下抵達目的地。
搭個帳篷,或乾脆露天。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享受大自然與大氣層的龍飛鳳舞。是無法形容的驚奇與享受。
另外,面對一棵需要砍的大樹。
十六歲:現在就砍,有沒有辦法準時參加晚上的舞會。
二十六歲:要用那把鋸子,哪把梯子。
三十六歲:明天有沒有空,改天再弄。
四十六歲:保險額夠不夠?繳了沒?
五十六歲:找個人來砍吧!
六十六歲:將就一點,反正眼不見為淨。
七十六歲:樹?在哪裡?我不是昨天才爬樹去砍嗎?
《待續...》
Labels: MBA
Comments on "Why Germany? (上)"